线上展览|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十)

  • 发布时间:2023-06-27 16:27:12
  • |
  • 作者:盐池县图书馆
  • |
  • 阅读次数:262次
图片

年华易老 技·艺永存



图片


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





6月10日,是我国第18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为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在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宣传等方面的作用,营造非遗保护的良好社会氛围,盐池县图书馆响应国家图书馆的号召,与全国220余家图书馆联合主办“年华易老,技·忆永存——第五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成果展映月暨我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项目传承人记录成果特展”线上展映活动。


图片

特展聚焦“人类遗产,中国智慧”“建档记录,履约实践”两大主题,依托近年来我国非遗记录工程——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取得的成果,回顾20余年来我国的申遗历程,梳理我国20年来在非遗保护建档记录方面的履约成果,展示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名册的43个项目的独特魅力和保护传承取得的可喜进展。通过对记录成果的展映,让人民群众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共同欣赏非遗的多彩魅力,共同享有非遗保护的优秀成果,共同开创非遗保护工作更美好的未来。



图片

线上展映(十)


盐池县图书馆将在6月13日-7月9日期间,通过微信公众号,分期对27项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非遗记录工程成果进行展映。



22.赫哲族伊玛堪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


列入时间:2011年列入


名录类型: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展映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赫哲族伊玛堪-吴宝臣   

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简介: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部赫哲族人民世界观和历史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伊玛堪用赫哲语叙述,采用诗歌和散文的形式,由许多独立曲目组成,描述部落联盟与战争,包括赫哲族英雄战胜恶魔和入侵者的故事。这项口头传统强调对民族身份和领地完整性的保护,也保存了有关萨满仪式、捕鱼和狩猎的传统知识。伊玛堪表演者在没有乐器伴奏的情况下即兴创作故事,唱和说交替进行,并利用不同的旋律来表现不同的人物和情节。由于赫哲族没有书写系统,所以伊玛堪在保护母语、宗教、信仰、传说和习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3.中国皮影戏






图片



领域: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传统手工艺

列入时间:2011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映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皮影戏(复州皮影戏)-宋国超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皮影戏(泰山皮影戏)-范正安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图片

皮影戏(凌源皮影戏)-刘景春 

辽宁省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简介:

中国皮影戏是一种以皮制或纸制的彩色影偶形象,伴随音乐和演唱进行表演的戏剧形式。皮影艺人在幕后用木杆操控影偶,通过光线照射在半透明的幕布上创造出动态的形象。许多老艺人可以表演几十部传统剧目,这些作品有的通过口头传承,有的以书面形式呈现。皮影艺人身怀绝技,诸如可即兴演唱,真假声转换,一人同时操纵数个影偶,还能够演奏不同乐器。许多皮影艺人还会雕刻皮影,这些影人有十二到二十四个可活动的关节。七到九人的大剧团或只有二到五人的小戏班都可以表演皮影戏,主要在娱乐或宗教仪式、婚礼、葬礼和其他特殊场合进行表演。有些皮影艺人是专业的,有些是业余的,只在农闲时节表演。皮影戏的相关技艺通过家庭、戏班或师徒进行传承。中国皮影戏传递文化历史、社会信仰、口头传统和当地风俗等信息。它传播知识,提升文化价值,为社区,尤其是年轻人带来欢乐。




24.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




图片


领域:表演艺术


入选时间:2012年入选


名录类型:优秀保护实践名册


展映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木偶戏(漳州布袋木偶戏)-庄陈华   

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简介:


福建木偶戏是我国木偶表演艺术的杰出代表,主要演出形式为提线木偶与掌中木偶两种。自公元10世纪始在泉州、漳州及周边地区广泛传播,其表演技法精湛、传统剧目和音乐唱腔丰富、偶像造型艺术精美绝伦,形成了完整的表演体系,成为当地社区民众珍爱的表演艺术形式。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加之福建木偶戏表演技法复杂,年轻人学习、传承意愿下降,福建木偶戏后继乏人。从2006年开始,相关社区、群体和代表性传承人围绕培养传承人的主要目标,制订了2008年至2020年“福建木偶戏后继人才培养计划”。计划实施以来,通过系统的专业训练,培养新一代木偶戏从业者,提高福建木偶戏的存续能力;通过整体性保护,培育潜在的木偶戏从业者及欣赏者,改善福建木偶戏的生存环境,有效促进了福建木偶戏的保护传承。





25.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




图片


领域: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列入时间:2016年列入


名录类型: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展映作品: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农历二十四节气(三门祭冬)-杨兴亚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中文简介: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是中国传统历法体系及其相关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作为中国人特有的时间知识体系,该遗产项目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载体。

图片


-END-